头皮脂溢性脱发,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将自体毛发移植用于治疗脂溢性脱发,治疗效果明显。我们于2006年10月—2008年2月采用自体毛发移植治疗脂溢性脱发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脂溢性脱发患者60例。男性53例,女性7例,年龄30~55岁,根据脱发程度分为3组,A组为轻度脱发者,即前发际线和额角毛发后退者,均为男性,共15例,占总数的25%;B组为中度脱发者,即脱发区延伸至头顶中上部位者,共18例,男性15例,女性3例,占总数的30%;C组为重度脱发者,即前发际线几乎与头顶脱发区合为一体者,共27例,其中男23例,女4例,约占总数的45%。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照相,0.1%新洁尔灭洗头。供区备皮,于枕后隆突下剪去头发,约留4 mm长度,划出取材范围,标出发际线位置。 1.2.2 手术设计 为达到自然美观的效果,术前充分与患者沟通,根据每位患者不同的脱发情况为其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案。脱发患者的发际区均采用单株毛囊移植,即含一个毛囊的移植胚。A组轻度脱发者采用单株毛囊移植,B组中度脱发者多采用微小移植胚,即含2~3个毛囊的移植胚。C组重度脱发者多采用块状移植胚,即含4~6个毛囊的移植胚。 1.2.3 手术操作 患者取坐姿,常规碘伏消毒铺巾,利多卡因局部麻醉,从枕后部取一梭形皮瓣,清洁创面,将其创面对位缝合[1]。手术分两组进行,一组使用毛发移植专用器械在秃发区按自然毛发生长方向进行打孔产生头皮裂隙,另一组进行分割皮片。在木质压舌板上用10号刀片将头皮分割成微小移植体,应始终保持毛囊胚的湿润和低温(室温20℃左右)[2],毛囊胚4℃生理盐水保存;用显微镊将微小移植体植入受区裂隙,送入时应注意不使毛囊受损伤,植入时移植体头发向外,送入的方向应与头发生长的方向一致,力求植入的头发以最自然的形态生长。术毕,供区敷料覆盖,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受区暴露,术区24 h拆去敷料,0.5%双氧水喷涂受区及供区清除血痂,术后口服抗生素7天,10天后拆除枕部缝线。 2、结果 术后1~2个月所植毛发毛杆部分会脱落,2~3个月后再长出新毛发,5~6个月可达到较好的视觉效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可见脂溢性脱发移植成活率75%,疗效一般。A组轻度脱发者15例,一年后头发密度较理想。B组中度脱发者18例,移植以后建立了正常的发际线,但与周围正常的头发密度比相对稀疏,10例患者在半年后进行了第2次加密移植,头发密度较理想。C组重度脱发者27例,因脱发面积大,供发区有限,第1次移植后,顶部比较稀疏,半年后均进行了2次加密,加密后头发密度较理想。 3、讨论 通过对60例毛发移植患者术后的观察,我们认为,可以采用自体毛发移植术治疗脂溢性脱发[3]。自体毛发移植手术机制为毛发再分配,而并未增加毛发的数量,术前应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移植后的可能效果。 发际线对外观效果起重要作用,本院在发际线区域采用单株毛囊移植,打孔密集,并随意交错,术后发际线自然逼真,头顶部多采用含有4~6株毛囊的移植胚进行移植,头发密度大,术后效果好。由于手术本身和脱发面积大小的限制,一次手术有时无法达到较完美的效果,但可通过2次移植来增加其密度(一般6个月后可进行第2次手术)[4]。 术中分离毛囊时要特别注意保护,防止其受到损伤,不要求将毛囊周围的脂肪剔除过净,有利于成活,分离时要经常更换刀片,保证分离毛囊刀片的锋利,避免不必要的损伤,要时刻保持毛囊的湿润和低温,防止毛囊干燥脱水影响成活率。手术时间最好控制在4 h,在此时间内毛囊的成活率最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