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机构如何宣传,我想我们想知道的中心话题就是一个:就是如何保证或做到尽可能的提高植入的毛囊的存活率?
纵观整个步骤,好像就是提取、“分离”、打孔和植入,还有各个步骤之间的衔接问题(因为时间是连续的,毛囊一旦被取下来离体后就脱离了它原本生存的环境,一直到再被植入前这段时间是如何被处置的也很重要,关系到它的存活问题)
提取的话,我想有两点,一是器械问题,二是人员技术问题。器械的话我想比较大的机构之间应该没啥大的区别,如YH/KFY/BLS等,或者说起码差别应该不是很大吧。这个问题各个机构都说自己的优点,具体咱也无法考证和深究,自己感觉主体应该差别不大。人员技术问题,光有器械,操作人员不熟练也会影响到提取的效率和效果,进而影响术后效果。这个就是尽量找经验多、技巧好的医生了。
“分离”,听说实际就是去掉一些浅层的皮肤组织和深层的脂肪组织,就是尽量的只剩下毛囊本身,这样你植入的是一个干干净净的毛囊单位,有利于它们的存活。我想这一点往往被发友们和咨询医师们忽略,个人认为其实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一步都是护士们来做,她们的经验和水平同样直接影响到毛囊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因为是显微操作,其实要求也不是很低,做的多的地方的“分离师”们应该更值得信赖吧
打孔的话主要是涉及到毛囊单位的分布问题,打孔本身应该不难,主要是难在在哪里打孔、怎么安排和分布,包括位置、密度和布局,既涉及到具体操作,又涉及到美学问题,这也需要一定经验和技巧,所以这一步往往也是比较资深的医师来做。
植入的话,应该是有关人员夹持着着毛囊植入在打的孔里面,这一步往往是护士或者医护都做。做的多的、大的机构可能就是固定的几个人员,应该是他们刻意培养的几个护士,来固定的做这个工作。依我的理解,这一步应该问题不大。
还有一个刚才上面所说的衔接问题,就是毛囊在体外这段时间的“待遇”问题,最理想的待遇应该是和体内相同的环境,但毋庸置疑,做不到。以目前的理论和技术水平来看,最好的方法应该是4度低温培养液保存。首先保存液问题,好像各家机构都说自己有专门的培养液或者营养液,具体成分咨询医师也说不上来,应该是包含氨基酸、电解质等成分的吧,我想这个不同的营养液之间,对于毛囊的存活率来讲应该是有差别的,只是他们也说不出来到底哪个最好,我想最好能确实做个比较,选择一个最佳的,这对于机构和发友们来讲都是好事。还有保存温度问题,应该是4度比较好,目的应该是尽量降低在体外的代谢,维持活性。毛囊虽小,也是一个微型器官,构造很复杂精密,对生存条件也比较苛刻,在体外的这段时间应该尽可能的给予最优待遇,保持其活性,利于其存活。从这也可以看得出,应该是在体外的时间越短越好,也就是说手术能越快越好,当然前提是保证质量。
联想到术中毛囊可能会暴露于手术灯的直射下,估计这样对它的弱小生命也是不利的吧,不过是不是不这样的话医生也无法操作了?不得而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