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小镇女孩 于 2013-1-26 16:57 编辑
关于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第一次是在高中的语文书上,文言文的鸿门宴,唯一记得一句话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每次语文的填空题上都是有这句话。那时只是大概的知道了这个故事。
后来看了《西楚霸王》《鸿门宴》,才知道那些不变的道理。中国人之所以会喜欢这个故事,莫过于故事的结局一直都是大家喜欢去争议的。当年他们在争的是天下,现在我们在争的是亦是天下。
刘邦生于前256年,比秦始皇嬴政小三岁,而比项羽大二十四岁。事实上,项羽在乌江自刎的时候年仅三十一岁,领导巨鹿之战的时候项羽只有二十六岁。所以,项羽可以说是少年得志——试问在中国历史上,究竟有哪一个人能够在三十岁之前达到西楚霸王这样的成就?但是,年轻人毕竟也有年轻人的弱点:项羽很有冲劲,但是缺乏全盘战略的考虑;项羽很聪明,但是缺乏纳谏的睿智和勇气;最致命的,就是项羽的驭人之道远远不如刘邦。
在用人之道上,项羽远远不如刘邦就不一样了。项羽善于礼贤下士,但是不善于论功行赏,所以投靠他的多半是廉洁、品德高尚的人。就像当今时代的领导,他们确实知书达理,确实很有才华,但是江山从来不是一个人打下来的,要懂得用人之道。不要责备你的员工喜欢和你较真,喜欢和你算的很清楚。这些品行好,不和你争工资的人才未必好。而刘邦对人轻慢无礼,但是懂得给人赏赐,所以有才能的人都会来投靠。项羽当时在用人方面犯了理想化的错误,反之,刘邦就不一样,在他那里,只要有才能,就连贪污成性的陈平都能得到重用。
项羽的战斗力很强,天下无人能和他相比,但是他一个人强又有什么用?不能任用其他贤良的将领,这是他的致命伤,所以这无非就是匹夫之勇。项羽对人非常有礼貌,很关心部下,见到部下患有疾病,常常把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到了别人立下功劳,需要封赏的时候,他却小气舍不得给别人必要的封地和官职,所以说项羽这种仁义只能说是妇人之仁。——匹夫之勇,妇人之仁。 在人才争夺的战场上,项羽输得一塌糊涂。项羽不懂得该给别人什么东西,所以没有能够留住他们,最后让这些人成为了自己的掘墓人,仔细想来,也无法怨得别人。 得人心者得天下
|